热词: 公交车站 酒店 餐饮 医院 更多
手机版 欢迎使用8684!
  • 概要
  • 历史
  • 地理
  • 经济
  • 文化

  舒城县位于安徽省中部、大别山东麓、巢湖之滨,江淮之间。东邻庐江县,南界桐城市、潜山县,西接岳西县、霍山县,北毗六安市、肥西县,距省会合肥市54公里。交通便捷,四通八达。
  全县地理概貌西高东低,人口分布西疏东密,经济状况西困东荣,自然格局呈现为“五山一水二分田,二分道路和庄园”,是一个山、丘、圩兼备,集山区、库区、老区、贫困区为一体的县份。西南为大别山余脉,山高岭大,林木葱茏,最高点万佛山峰海拨1539米。山地面积约占全县52%。中部是丘陵岗区,岗岭绵延,山丘起伏。丘陵面积约占全县20%。东部属冲积平原,阡陌交借,坦荡如砥,最低点舒三海拨7米。畈区面积约占全县28%。全县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,人口98万(其中农业人口87万),辖21个乡镇、2个街道和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,490个行政村。
  全县现有耕地67万亩,人均耕地0.7亩。山场面积153万亩,宜林面积127万亩,森林覆盖率43.8%。主要林区分布在西南山区。水面27万亩,可养水面14万亩。县内主要河流有9条,其中杭埠河和丰乐河为两大骨干河流。大小水库62座,其中有以世界第一大人工土坝而名闻遐迩的龙河口水库(万佛湖)。
  全县气候属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区,年平均气温15.6℃,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,无霜期年平均224天,阳光充足,雨水丰富,土地肥沃,植被茂盛,四季分明,气候温和。
  舒城历史悠久,人杰地灵。唐开元二十三年(公元735年)设舒城县延用至今。名胜古迹有周瑜的故里周瑜城,与都江堰齐名的汉代水利工程七门堰,雄居县城中心最高处的明代古建筑“龙头佛塔”、县城南溪古渡的龙津桥等。历史上出现的著名人物有,西汉羹吉候刘信、教育家文翁,三国吴军统帅周瑜,宋代大画家李公鳞,明代刑部尚书郑时、吏部尚书秦民悦,被周总理誉为我党初期情报战线“三杰”之一胡底、史称“南陶”(因)“北马”(寅初)、我国政治经济学界泰斗陶因等烂若星辰、光辉照人。时至今天,国际金融、学界著名学者、教授滕茂桐,中科院院士刘有成、宋家树,工程院院士刘(王介)、著名作家艾暄等,已成为祖国建设事业的栋梁之才。目前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科技工作者有9人。
  在进入21世纪的征途中,舒城人民借机以动,蓄势而发,一个工业进步、农业高效、商贸发达、旅游兴旺、科教先进、文化繁荣、社会安定、人民富裕的新舒城正在构建并形成。舒城,正成为江淮大地一颗璀璨的明珠。


  全县气候属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区,年平均气温15.6℃,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,无霜期年平均224天,阳光充足,雨水丰富,土地肥沃,植被茂盛,四季分明,气候温和。
 
 

  改革开放以来,舒城人民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全县经济建设呈现出持续、快速、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。特别是近年来,全县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、抢抓机遇,开拓创新,顽强拼搏,国民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,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。
 
 与2002年相比,200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30.9亿元增加到52.5亿元,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3.2%。三次产业结构由28.7:33.3:38变为25.7:36.2:38.1。财政收入由21889万元增加到26501万元,同口径年均增长11.5% 。农业总产值由18亿元增加到23.3亿元,年均增长6.7%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3.3亿元增加到6.8亿元,年均增长19.8%。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由5.3亿元增加到11亿元,年均增长20.3%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1亿元增加到17.1亿元,年均增长11.7%。
 
 在发展经济中,一是始终把“工业富县”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,深化企业改革,对重点企业实施扶优扶强。为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,我县于2002年规划建设了舒城县经济开发区。截止2004年10月份,县工业园区的已建、在建、拟建项目31个,其中 24个项目已开工建设,5个项目已建成投产,完成投资额1.7亿元。二是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略。出台了《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意见》,明确规定外来投资在用地、规费等方面享受的优惠政策。截止2004年10月底,全县已引进项目208个,合同利用外资23.6亿元,实际到位资金4.56亿元,比去年同期增长78%。三是坚持把加强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。初步形成了圩畈区优质粮油、城郊区高效蔬菜、丘岗区棉麻木桑果、山区林茶栗药四大产业区域。四是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。到2003年底,全县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2万多户,从业人员4万多人;累计发展私营企业近500家,从业人员近2万人,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的支撑地位初步确立。五是坚持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。按照“政府主导、外向带动、创立品牌、旅游兴县”的发展思路,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加快旅游资源开发。六是坚持把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。通过政府出资、以地生财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,加大了老城区综合改造,目前,县城人口已达13万人,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。七是坚持把优化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保障。我县多次开展以“解放思想、优化环境,加快发展,富民强县”为主题的大讨论,重点营造四个环境。即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,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,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,营造优良的法制环境。
 
  全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,现有各类学校660所,其中普高11所,职高3所,初中51所,小学460所,幼儿园131,在校生18万人,拥有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——舒城中学和市级示范性高中两所、省级示范性职业高中——舒茶职高。 1996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,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,1997年被评为省“两基”先进县、实验教学普及县。“九五”期间,为大中专学校输送新生10000多人,其中大专以上5000人。全县基础教育、职业教育、成人教育协调发展,促进了经济科技一体化。
 
 近年来,全县教育投入两亿多元,校园实现了规划、净化、绿化、美化、文化。计算机教育全面实施,目前拥有计算机2300多台,多媒体教室20多个,全县电化教育Ⅰ、Ⅱ类达标学校100所。尤其是舒城师范学校,率先在全省实现了现代化教学。全县教育正以构造全民教育、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稳步发展。